十一、法國醫學家雷奈克(Rene Laennec1781-1826)發明聽診器

林中生教授
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

雷奈克1781年出生於法國,起先跟隨在南特當內科醫師的叔伯學醫術,直到法國革命時期被徵召入伍去當軍校醫學生。1801年他在巴黎復學後成績卓越,1815年法國王室復辟,他隨即開始在內克爾醫院(Necker Hospital)工作。
當時在聽診器發明前,醫生是把耳朵貼到病患的前胸後背聽呼吸聲音來診斷疾病。這看病觀念早在西元前17世紀的古埃及時代,醫者就已經發現,人體內的聲音與人的健康息息相關。

西元前350年,被尊為「醫學之父」的希波克拉底發明出兩種聽出人體內聲音的方法:第一種是抓著患者的雙肩搖晃,聽晃動時胸腔發出的聲音;第二種用耳朵貼在人的前胸和後背聽聲音。此後一千多年,希波克拉底的第二種方法一直被沿用下來。

人們最初聽胸腔,主要聽的是肺部和氣管的聲音。西元16世紀,現代外科奠基人之一 帕雷醫生 (Ambrose Pare,c,1510-1590)曾描述:「如果胸腔內有異物,可以聽到半瓶水晃蕩的聲音。」

17世紀時,醫學開始關注胸腔內的心跳聲。1616年,近代生理學發展奠基人William Harvey(1578 – 1657 )曾描述:「每當一定量的血液從靜脈流入動脈時,可以在胸腔內聽到一個心跳聲。」

法國醫學奠基人Jean-Nicolas Corvisart (1755 – 1821)經常採用直接將耳朵貼在心臟區域的方式來聆聽心音,他的學生們也學他常常採用這種方法,直到學生雷奈克在一次偶然的巧思下發明了聽診器。

有一次雷奈克在行醫時,遇到了一位體型較胖的年輕女性心臟病患者,以手敲診或觸診起不了作用,於是直接附耳於其胸口也聽不清楚,實在很尷尬。苦惱之餘,回想到一個簡單的聲學遊戲:用細綿線兩端連接以紙製成的圓聽筒,然後將圓聽筒貼在耳朵,可以聽到另一方傳來清晰的聲音。他靈光乍現,遂用24張紙捲成圓筒,一頭貼在患者心臟部位,另一頭貼在耳朵上,結果他聽到了比以前任何一次直接聽胸口來得更清晰的聲音,因此更能做出正確診斷。

此後雷奈克經過多次試驗,試用了金屬、紙、木等材料不同長短形狀的棒或筒,以求達到最佳的音質,最後改進成長約30厘米、中空、兩端各有一個喇叭形的木質聽筒。他將其命名為Stethoscope,意為「胸腔探測儀」。
由於聽診器的發明,使得雷奈克能診斷出許多不同的胸腔疾病,他也被後人尊為胸腔醫學之父。 如今,聽診器已經成為醫生職業的象徵,是醫生耳朵的延伸。縱使醫學檢查方法日新月異,聽診器依然不會淘汰。感謝200年前雷奈克醫生發明了聽診器,不僅推動了醫學的發展,更昇華成為代表醫生的一種情懷圖騰。